「真我」还是「假我」?警惕“乖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危机!
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地用“听不听话”来衡量孩子的好坏。“你要听话/懂事”,也是很多父母时常挂在嘴边,很多孩子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总会被家人、老师夸奖称赞;而调皮叛逆的孩子,总会被批评惩罚。
然而,从越来越多的咨询案例和新闻报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小时候越听话、越懂事、越乖的孩子,长大后恰恰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
懂事,作为一种赞美,代表着孩子心智水平的成熟,也代表着孩子对养育者情感的回馈。只是,很多家长过早地要求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顺从长辈的意志,造成了孩子看似懂事,实则内心委屈、孤独、挣扎又痛苦的状况。
真正的懂事,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共情,是理解了人际规则后,既能顾及他人,也能尊重自己。
如果孩子超越现有的年龄,表现出一种过分的懂事,不会拒绝,不敢发声,就会为心理问题的出现埋下隐患。这种被迫的“懂事”,源于爱的缺失。对于父母来说,反而是一种危险的预警。
01 太乖,意味着有一个“严厉超我”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为所欲为”的,是后天的教化让他们开始变得懂事,选择成为父母期望中的“乖小孩”。太懂事的孩子往往有这样一种表现:不敢在大人面前表现得过于放肆,想要的东西不敢要,不想要的东西逼着自己接受。
他们知道,如果自己表现得乖一点,父母就会高兴、会表扬自己,所以他们努力听大人的话,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可在乖巧懂事的表象之下,被隐藏起来的自己一点也不快乐。
持续地听话,不断地压抑自己,渐渐地,就会形成一个“严厉超我”——它站在“本我”的都对立面,侵略着“自我”,时刻提醒我们要谨言慎行,遵守规则。
可以说,焦虑、强迫等大部分神经症患者的内心,都存在着这样一个“严厉超我”,只要行为有一点瑕疵,就会被自己的良心所谴责。
“严厉超我”的形成与童年经历高度相关。如果在幼时,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获得的都是有条件的爱,被父母要求“听话懂事”,就会对“自我”进行抑制,随时都感觉到内在有一个“严厉超我”,紧盯着自己,不允许犯错。
长大后,这样的自体是松散的、依赖的,内心早已失去自我,只懂得被外界驱使着做事,浑浑噩噩,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
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02 太乖,意味着用“假我”代替“真我”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写过一个很有意思的黑色童话故事——《驯兔记》。
故事讲述了皮皮鲁刚升入小学时,他活泼调皮,想象丰富,对一切都充满好奇。这样的他,在班主任徐老师的眼里,却成了没有礼貌、故意抬杠、不听话的“坏”孩子。
在徐老师眼里,听话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于是,除了皮皮鲁,班上的其他同学都努力听话,在学校的标准化教育之下,不约而同地变成了“兔子”。
皮皮鲁的父母和老师都竭尽全力让他也变成兔子,将他的伙食全都改成胡萝卜,把玩具都换成兔子公仔……
到最后,皮皮鲁迫于压力,也选择了伪装和妥协,戴上了兔子的头套,父母和老师这才开心了。
在我看来,《驯兔记》不仅仅是童话,也是现实生活的映射。在今天,我们培养出了太多被“听话懂事”所绑架的孩子,一如故事中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兔子”。
我们争先恐后,来者不拒,注重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放弃自己的意愿和需求,用“假我”代替了“真我”。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提出了「真我」和「假我」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过于听话懂事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假我”,是一种为了满足父母需求或人际需求的“防御性外在表象”。
“假我”的出现,建立在对“真我”的忽视的基础上。孩子们所谓的“听话懂事”,也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懂事,而是一种迫于压力的权宜之计,正如故事中的皮皮鲁被迫带上兔子头套一样。
在本该恣意妄为、无忧无虑的年纪,早早变得懂事、乖巧,这样的孩子,内心往往有着大多的委屈和苦涩,在未来,难免会出现更多心理问题。
03 太乖,意味着“损己利人”的讨好
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视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
其实,讨好不见得是贬义词,它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但是,真正的心理成熟,除了为他人着想(讨好)之外,还要有做自己的勇气。
如果陷入“损己利人”的怪圈,不能正视自己的需求,也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容易导致自卑、敏感和强烈的“不配感”。
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若不重视自身喜悦的体验,而总是选择‘得到他人认可的选项’,最终将无法体会任何喜悦。”
04 太乖,容易形成“应该”思维
我们发现好多孩子们有一个明显的思维误区是:我应该xx。他们经常告诉我们,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是想着下课要去哪里玩,可自己马上就要考试了,本应该在课堂上高度集中,保持专注,不应该像这样胡思乱想。
我们也经常发现孩子在年幼时,就被要求“应该”礼让他人、“应该”听话、“应该”努力争第一……如果做不到,就会遭到父母的批评。
正是从教育中习得的这些“应该”思维,让我们在长大后,一旦做不到“应该”要做的事,就会进行自我惩罚,焦虑不安。
我们总是活在头脑给自己制造的框架当中,“年轻人应该要努力”,“结婚前应该有车有房”……可是,人有很多思维是不受自己控制的,越控制,越焦虑,越痛苦。
长此以往,脑中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是「应该自我」,一个是「现实自我」。“应该自我”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它是理性的、追求完美的;“现实自我”让我们贪图享乐、不愿奋斗,它是不完美的、情绪化的。这样打下去,人就越来越割裂,越来越痛苦。
强行要求一个孩子像大人一样懂事,其实就是在过多地给Ta灌输“超前”意识,导致孩子形成“应该思维”。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说:所谓开朗又温顺的乖孩子,其实是带着精神性死亡展开了人生。
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其后果都是不好的。请尊重发展的规律,允许孩子自然地生长。
正如王菲在写给大女儿窦靖童的歌中唱到的那样:你可以不太乖。
不将“乖”当作教育的信条,让孩子释放天性,表达感情,做孩子成长中最坚定的支持者、最用心的呵护者,才能让他们在长大后,不委屈自己,不为难自己,自由自在地过一生。
百晓计划·自主学习训练营
桂百晓自主学习训练营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为主旨,打造孩子训练+家长讲座的双模式,靶向训练提升能力短板,帮助孩子从根源提高各项能力,达到综合成绩提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