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快乐学习,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现在的家长都感到很迷茫,既想让孩子快乐成长,又想要孩子有个好成绩,但是往往很难达到平衡。
 

孩子快乐地玩耍,成绩上不去,家长焦虑,批评孩子,要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孩子的快乐就没有了。孩子成绩好,就需要一直很努力学习,玩耍的时间很少,失去了很多成长的快乐。
 

到底该让孩子快乐还是要成绩呢?家长无奈之下,往往会选择后者。但是看到很多孩子因为写不完作业、考试成绩不好等原因产生了抵触或者厌学的不良情绪,进而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走极端,出现各种状况,家长又有些害怕。
 

实在是左右为难,太纠结了。
 

那么,作为家长,在“快乐学习”的问题上,可以怎样帮助、引导孩子呢?
 

明确学习和快乐的关系

 

既然是学习,也就意味着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确定的学习方法,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
 

换言之,学习的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或技能,快乐与否只是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的触发带有随机性,也就是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发生的。
 

作为父母,一定不是为了让孩子快乐才让他去学习。作为孩子,学习本身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快乐。明确了这点,对于孩子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可能更容易用平常心待之。
 

学习任何一项技能,从开始的不会到会,再到熟练,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本身就不可能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也自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孩子产生了不快乐的情绪体验,进而也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

 

正确应对孩子在学习中产生的情绪问题

 

从大脑的发育过程来看,负责对自身行为进行规划、调整和反思的区域是前额皮质,这个区域一般要到成年才能发育完全,而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很难用理性去辨知其意义。
 

作为家长,需要用一种既人性又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情绪体验。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表现,谨防孩子因为不愉悦的情绪体验影响了其学习效果。
 

1.与孩子共情,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绪
 

各类情绪的产生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行为的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当孩子在学习中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不快乐的情绪,作为家长容易走向两极:
 

一极是以孩子的情绪表现作为判断学习是否要继续的标准,而不是从发展的角度思考当下学习对孩子发展的意义;
 

另一极则是对孩子的情绪本身进行价值判断,站在成人的立场对其情绪进行评判。
 

前者是不太理性的表现,而后者也不太妥当。当孩子产生情绪时,他们希望得到的往往是家长对其情绪的理解与共情。尤其是家长如果想继续与孩子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更需要先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然后才是解决其学习上的问题。
 

2.观察解读孩子,帮助其理清学习不快乐的症结
 

当发现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快乐的情绪,家长需要做的是观察和解读孩子,走进其内心世界,了解其不快乐情绪产生的症结所在:是对老师有了抵触的情绪?还是在学习过程中效能感太低?亦或是对学习内容失去了兴趣?……家长可以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不同的引导教育的方式,才可能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家长需要去应对的并不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快乐的这个现象本身,而是在这个不快乐背后隐藏的孩子发展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
 

推动孩子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

 

客观来看,快乐作为一种情绪表现,本身也具有不同的“质感”。孩子吃薯片、看电视也很容易快乐,但这样的快乐是建立在感官刺激的基础上,既不是孩子主动发出的行为产生的快乐,其间也并不需要他做出更多意志的努力就可达成。这种体验更多是一种“娱乐”后的愉悦感,对孩子的发展并无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而从学习来看,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会比较容易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伴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要求的提高,孩子开始遇到一些困难,开始感受到一些挫败,开始体验到无能感,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产生种种不快乐的情绪体验。
 

如果在孩子学习的“瓶颈期”“厌烦期”“逃避期”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们在技能和习得上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感受到了坚持和改进方法带来的效能感后,自然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而此时的快乐品质已经与开始学习时有了质的不同,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也必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23-03-09 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