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前提是满足这三种心理需要
学霸和学渣最大的区别是,一个主动学习、一个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的孩子,会想方设法地给自己加量,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对他们来说,这种快乐无法言表。
而被动学习的孩子,心底里有一百个不情愿,千方百计地偷懒反抗,往往家长费尽心力也没有什么效果。
为什么同样是学习这件事,有的孩子动力十足、有的孩子却毫无兴趣呢?
40年来,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持续在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基本心理需求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他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理查德·弗拉斯特发现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和联结。
满足这些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最好的体验和表现。
放在孩子身上来看,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越学越爱学,而有的孩子越学越讨厌学习”的原因。只有孩子发自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才能愿意做,也才能做好。
一、自主
孩子需要感到他们的行为是他们自主选择的,而不是某些外部来源强加的。他们行为的缘由,存在于他们自身内部,而不存在于某些外部控制之中。
对自由的渴望是天性。自己选择去做的事情才能带来骨子里的幸福感。如果孩子感到被控制和威胁,去做事的内在动机就会被大大削弱。
有些家长喜欢全方位监控孩子,家里到处装有摄像头。孩子感到非常不自在,千方百计地破坏,亲子关系恶劣。这些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一刻也不得闲,但越是管得紧,孩子越叛逆,效果并不好。因为孩子觉得一点自由也没有,想方设法对抗,心思一点也不在学习上。
做开明的家长,并不是叫你一味地纵容孩子,而是让支持自主与设定规则共存。比如你可以跟孩子做个约定,孩子做功课时,让他自己安排作业顺序,订立每日清单,规划好学习时间和游戏时间。只要每天完成功课后,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能提升,因为这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
二、胜任
“我能行”能够带来成就感。成就感会让人更有攀登的欲望,再苦再累也不怕。
人格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曾写了一篇关于“胜任的概念”的论文,里面写道:
人们非常渴望在与自身环境交互时感到强烈的胜任或高效,因此,胜任可以被视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
很多孩子之所以厌学,是因为他们觉得“我不行,我做不到”,进而自暴自弃。每每在挫败感里挣扎,实在是太痛苦。
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爸爸出狱后找到儿子马飞,这时的马飞是一个“学渣”,一点信心也没有。但爸爸没放弃他,晚上回到家,爸爸把他书包里的书拿出来放在一起,用尺子量了量,才11厘米,每天只要掌握1厘米就可以。马飞的眼睛亮起来,于是开始认真学,从小成功开始慢慢累积,越来越优秀,最终成为“学霸”。
父母在帮助孩子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这种“胜任感”,从小事累积自信,当孩子发现自己很棒的时候,学习也就不再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三、联结
孩子不仅需要胜任和自主,还需要在感受到这种胜任和自主的时候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我们称之为联结的需要,即爱与被爱的需要,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爱能改变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班级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孩子,一般都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各司其职,对孩子关心疼爱。而成绩很差的,大多是单亲或者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非常顽劣的男孩子要么是孤儿要么是被父母抛弃的,内心无比孤独愤懑。直到他们遇到音乐老师马修,马修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他发掘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教他们唱歌,天籁般的童音使他们重生。
最大的麻烦制造者皮埃尔也在马修的爱心帮助下,跟母亲的关系得到缓和。母爱和马修的教导,让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大放光芒,长大后成为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家长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学习动力。